About me
题目:
对立统一的“变”与”防”——先秦至秦汉时期逐步层次化与具象化的夷夏关系
摘要:
常观点认为,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主张“文化适应性”,即承认人类“道德”部分族群的存在的普遍性,并认为“夷”与“夏”之间可以通过文化的适应和转变实现身份的互换,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在礼仪、服饰、语言等各类具象表现上。然而,深入考察先秦典籍,尤其是《春秋》等经传,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明确的“种类”与“族类”的观念与分界。也就是说,“华夏”与“蛮夷”的身份状态及身份转变在政治圈层、思想圈层、地理圈层各有相异又彼此重叠,同时又与文本语境的不同相关。自秦汉以来,随着帝国政治集权的加强和军事上的扩张,先秦时期对华夷秩序的理想化构建逐步变为现实。“蛮夷”概念在这一时期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以及中原王朝对其控制力度的强弱,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划分。这种划分为“以夏变夷”和“华夷之防”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提供了并存的依据,并为“大一统”理念下的天下构建了清晰的圈层结构,也为相关政策推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