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Thursday January 9, 2025 9:00am - 10:30am HST
本中文论坛聚焦文学与文化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发展与传承。

Tsun-Chiu Lu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h.D Student

题目:

冷戰結構、情感政治與抒情傳統——論古蒼梧的言志詩學

摘要:
針對過去西方冷戰研究集中於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近年學界轉向關注冷戰結構在亞洲的運作機制,以及在地行動者如何在其中發揮主體性,藉此重審冷戰在亞洲的意義與影響。香港的殖民歷史處境形塑了其獨特的冷戰經驗,英國殖民政府一方面容許不同意識形態陣營在港的宣傳與對抗,另一方面又對它們施予嚴密監察以維繫殖民管治,由此在香港構成以失語與政治壓抑為表徵的冷戰感覺結構。

參照學界近年研究成果,本文以情感為進路,探討香港重要詩人古蒼梧(古兆申,1945-2022)1960至1970年代的文學與政治活動。古蒼梧早年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訓練,1960年代期間曾在《中國學生周報》、《盤古》等多份香港文化刊物介紹古典文學理論。1970年,古蒼梧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國際寫作計劃(The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期間遭遇北美保衛釣魚台運動,此後政治與文學思想均轉向社會主義中國。本文首先考察古蒼梧如何以現代心理學重新闡發中國抒情傳統,建立自身的「言志」詩學,回應香港的冷戰處境;繼而追踪古蒼梧的政治思想與抒情詩學在1960至1970年代期間的流變,觀察過程中抒情與政治之間的辯證張力。通過古蒼梧的案例,本文希望發掘在冷戰結構之下,情感可能具有的超越潛能。

Hailey Mak Hiu Lam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ster of Philosophy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题目:

自我民俗誌:論魯迅中晚期的記憶書寫與歷史革命

摘要:
自由與生命進化之複雜關係,是魯迅及研究者畢生思求的大哉問。本文認為,通過提取個體回憶中的民俗文化資源,魯迅對民族的文化記憶進行了一次歷史革命:個體回憶通過文學敘事轉化成被敘述的、世代生成的歷史記憶,新編了僵化的正史。魯迅在生命的中晚期,藉著視覺化的「虛構記憶創造」,將「民俗」文化轉化為聯繫「自我」與「民族」的媒介,讓讀者於「看與被看」的視覺互文中得以「夕拾」原初文化的「朝花」。自此,回憶書寫即變成實踐的過去:主動對民俗歷史進行敘事建構,從而將個人的生命記憶和生命哲學植根於民族生命價值進化的過程,賦予歷史以當下性。不但綿延了花果凋零的民俗文化,更在寫作中化合個體自由意志與民族進化意識,以文學重新把握——救贖歷史。本文將以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的眼光,析論《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編》中記憶與歷史的創造性轉換——從個人、民俗到民俗(族),從生命記憶到文化記憶,從記憶書寫到歷史革命;進而論證魯迅如何用文學實現「意志自由」與「民族進化」的有機連帶,創作出「自我民俗誌」的藍圖。要之,「自我民俗誌」不只是人類學定義的新興民族誌體式,更表徵著魯迅與民俗文化、民族歷史記憶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文化政治。

Yanjun Liu
Wuhan University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h.D Student

题目:

经典生成的复杂性――以俞平伯新诗集《冬夜》、《西还》的迥异命运为例

摘要:
俞平伯是中國白話新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他的首部新詩集《冬夜》於1922年3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印刷發行,一經問世便引起熱議,並多次再版,在現代新詩史(1917-1949)上確立了其經典地位。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他的另一部詩集《西還》。《西還》是俞平伯的第二部新詩集,於1924年4月首次出版,自其首次出版後,該詩集未曾再版或重印,在往後的學術討論中也未引發關注,在新詩史的敘述中,《西還》也處於邊緣化的地位。
但有趣的是,俞平伯本人對兩本詩集的評價,卻和詩集的經典化程度恰成反比。他認為《冬夜》這一本「小小的集子,充滿了平庸蕪雜的作品」,對於《冬夜》的再版他則表示受之有愧:「如《冬夜》這樣信筆拈來的作品,竟有再版底機緣;這不但令我感到不安寧的愧赧,更似有人語我,這種愧心於你也是僭妄的。」但與之相反的是,對於在新詩史上沒有留下多少迴響的《西還》,他卻表示「我倒特別的喜愛它呢」。《冬夜》受熱捧,俞平伯卻認為其「充滿了平庸蕪雜的作品」,而受到冷遇的《西還》,他卻反倒「特別的喜愛」。
為何「信筆拈來」的《冬夜》成為經典,作者本人喜愛的《西還》卻不為世所知?同一作者的作品經典化程度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作品經典化的要素是甚麼?透過重審非經典文學作品,探究文學作品經典化軌跡和對作品經典化的構建歷程,有助於我們重思經典化標準,揭示文學經典構建過程的複雜性。
Moderators
avatar for Jing Guo

Jing Guo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Speakers
HM

Hailey Mak Hiu Lam

Master of Philosophy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L

Tsun-Chiu Lui

Ph.D Studen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题目:冷戰結構、情感政治與抒情傳統——論古蒼梧的言志詩學摘要:針對過去西方冷戰研究集中於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近年學界轉向關注冷戰結構在亞洲的運作機制,以及在地行動者如何在其中發揮主體性,藉此重審冷戰在亞洲的意義與影響。香港的殖民歷史處境形塑了其獨特的冷戰經驗,英國殖民政府一方面容許不同意識形態陣營在港的宣傳與對抗,另一方面又對它們施予嚴密監察以維繫殖民管治,由此在香港構成以失語與政治壓抑為表徵的冷戰感覺結構。參照學界近年研究成果,本文以情感為進路,探討香港重要詩人古蒼梧(古兆申,1945-2022)1960至1970年代的文學與政治活動。古蒼梧早年接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訓練,1960年代期間曾在《中國學生周報》、《盤古》等多份香港文化刊物介紹古典文學理論。1970年,古蒼梧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Read More →
YL

Yanjun Liu

Ph.D Student, Wuhan University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题目:经典生成的复杂性――以俞平伯新诗集《冬夜》、《西还》的迥异命运为例摘要:俞平伯于1922年出版的首部新诗集《冬夜》,一经问世便引发热议,成为现代新诗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然而,他于1924... Read More →
Thursday January 9, 2025 9:00am - 10:30am HST
Sakamaki Hall C101

Attendees (5)


Log in to save this to your schedule, view media, leave feedback and see who's attending!

Share Modal

Share this link via

Or copy link